企业培训评估
E-Learning解决方案领导厂商
400-888-3328
×
为方便客户更多了解新为产品,我们提供免费的体验服务。
请选择您感兴趣的产品:

×
为方便客户更多了解新为产品,我们提供免费的体验服务。请选择您感兴趣的产品:
学习发展系统
智慧云
在线考试系统
移动学习系统
课件制作系统
培训会议系统
单位名称  
联系人 * 
手机 * 
座机  
邮箱  
QQ号码  
需求留言  
验证码 * 
  
总抱怨培训评估做不好,你抓住关键点了吗?
2016 / 11 / 18
    有时候培训反应层评估不错的培训课程,却得不到学员直属上司的认可。普遍反映学员培训前后并没有发生的行为改变,即便是心态意识上也没见到任何提升效果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前后差异的不一致呢?
    从培训评估的角度来说,反应层和行为层都是学员个人主观意愿,是可以实现的。当其在部门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刻意营造的评估环境中,以感性认知进行评估时,培训评估的结果自然是较好的。或许这就是听听激动,想想感动,回去一动不动的根源吧。
 
  掌握反应层评估的关键,就是应当以检验培训效果为前提,引导学员反思和自我诊断的过程。
 
  反应评估的尴尬:感性 > 理性
 
  目前,有些公司将课程满意度作为培训管理者或培训师的考核指标之一。因此,直接导致了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片面追求高满意度,而忽视了课程质量。通常,我们都是以培训师、课程内容、培训形式、培训效果等多维度来评价培训课程的。
 
  所以在设计问卷的时候,往往会询问学员对以上维度的主观印象如何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感性认知来提升评分,让学员在“良好的培训氛围与互动技巧”中做出最有利的评价。
 
  这是不是听上去很荒诞?
 
  高满意度说明课程质量好,难道这样不好么?
 
  其实,这里有个核心技巧问题,就是如何巧妙的设计培训评估问卷。
 
  因为,只有当我们人性本善理论的前提下,并且学员对培训评估有一定认知,才能相信学员对每一个评价选项都做出了真实的回答。从学员角度出发,对于培训评估并不是反应真实感受的,而是掺杂了他们的感性认知。
 
  常见的感性思维至少包含:
 
  学员认为培训是总部/公司组织的,评价好坏都一样。不如评价“好”,也省得给自己添麻烦;
 
  有些学员认为,说不上好坏,那就评价“好”,也算是对培训项目的支持;
 
  有些学员认为培训管理者很辛苦,分打低了不太好,还是给高分鼓励一下;
 
  有些学员认为培训师风趣幽默,妙语连珠,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互动,培训轻松愉快,感觉很好,于是就评价“好”;
 
  还有些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,对他们印象非常好,如何评价“不好”,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培训机会了;
 
  更多学员认为,多媒体影音资料记录了整个过程,让自己重新感受到了浓郁的培训氛围,打分自然不能低。
 
  这些感性思维让培训反应评估的“效果”大幅提升,可是,这些并不能代表员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、技能、技巧。
 
  事实上,如果不能延长学员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曲线,那这样的培训很容易变成一场脱口秀。培训管理者如果只是为了一味迎合学员感性喜好,以此来增加培训反应评估的效果,对培训课程本身而言,是一种打击,也因此导致了市面上很多培训课程叫座不叫好的局面。
 
  如果想从这些培训评估大数据中分析出任何有意义的内容,比如所谓的学员学习风格,所谓的组织学习力模型等等,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这类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数据偏差。
 
  所以,我认为真正的反应层评估,不能简单地将学员直观感受作为评估依据,而应当是建立在学员对课程内容吸收与转化基础之上。学员对于课程有效性的评价,是作为学习层评估、行为层评估与结果层评估的重要前提和依据。
 
  如若反应层评估不佳,则要探究是否由于课程本身问题所导致,否则在进行后续评估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同时,在努力创造学以致用氛围的基础上,要特别注意学员行为转化的意愿。
 
  反之,反应层评估较好,而花费大量时间实施后续评估时发现效果不佳,则容易变为学员或其他因素导致课程内容无法落地。这样的结论,不利于持续改善培训项目设计。
 
  反应评估的本质:自我对标
 
  对反应评估的应用,从设计评估方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。正确的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对标是常见的评估目的。因为大部分培训都是在“扬长补短”,培训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,学员肯定是能给到最直接反馈的。
 
  因此,在充分的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,发掘学员培训前后对课程内容的心理差距,引导学员进行绩效对标是有效的方法。
 
  培训过程中必要的互动技巧的确能够激发学员思维,引起学员你兴趣,让学员产生学习共鸣,有利于培训内容的成果转化。因此,反应评估的内容应当着重在学员通过培训或学习后,对于课程知识内容呈现之上,培训师作为推动和引导学员学习的重要角色,也自然应当在评估范围之内。
 
  从这个角度引申出反应评估的内容,我们可以得出诸如以下评价项:
 
  培训师的专业引导,让我了解了新的知识;
 
  精心设计的互动,让我更好地融入课程;
 
  案例较为新颖,让我理解了相关知识点;
 
  我的问题及时获得了培训师的解答;
 
  课程知识结构关联度较好,对我系统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;
 
  课程内容与工作契合度较高,对我创新工作有所启发。
 
  从这些问题的设计中,我们可以发现,所有的反应评估项都是围绕学员“我”来展开的。将评估重点由浅层的培训课程与培训师表现,转化为深层的学员自我感知的评估。由浅层的施教者行为表现,到深层的施教者对学员的行为影响,对反应评估而言,才是真正能让学员有所触动和有所收获的。
 
  而这个过程,相较于感性认知而言,更具有一定可信服力,尤其是在弱化了感性认知影响的前提下,重新将评估焦点集中在培训项目本身质量上。
 
  回归理性,培训反应评估才能相对真实的反映培训效果。在培训评估的道法术上,培训管理者们更应该注重对培训项目的设计上。不断运用创新教学手段与混合式学习方式,让学员从培训与学习中获益。片面的追求培训数据统计结果,实质上是本末倒置,否则依靠培训改善绩效的目的,不过是天方夜谭。
 
来自: 培训杂志

融入培训评估理念的高端在线培训平台,请点击这里了解
,